做优秀传统文化之传承与创新的亘古守候者

来源:中国生活报道作者:时间:2021-08-02 16:13:28
  

\

 

  阎大树(四川)

\

  标题似乎大了些,但我在文化活动,特别是诗歌楹联方面的活动及想做想为都冲着此题目而去。遂决定使用该标题。

  我之第三本诗文联集《四海拾贝》于今年四月出版,并于五月二十二日举行了首发式。当天,与会人员超出我之预计一倍有多。我知道冲我而来捧场的占有相当数量。会后的签售场面也非常火爆。我之内心实实在在的感动了。为这成功的表象,为这热爱我之书的场面虽汗透衣衫,却满怀热情。

  拙作《四海拾贝》才刚闻世,想不到得到了各行业,各年龄段朋友们的喜爱。更想不到拙作得到了川内外数所知名大学及图书馆的谬爱收藏。并在**时间寄来《收藏证书》。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首印的3000册书全部告罄!面对不断的索书要求,只得向出版社要求再版。川师大出版社一听消息也是惊讶不止,称这是出版社多年来出版此类书未闻之事。第二版即将印刷完毕。

  至此,我一舒长气,心抒眉展。我的坚持,我的执着,我做中华传统文化之传承与守候者之初心得以小有回报,始现曙光。

  小学时我就喜欢语文课。初中时,向敬翔老师教我们语文,并兼班主任。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之中,语文课主要学习“老三篇”,“毛主席诗词”,敬翔老师是知识较为全面的老师,数理化、音乐皆可,特别是语文教学更为出色。我们年级,在敬翔老师亲自指导下,办了一张小报叫“八一八炮声”,许多同学写得好的文章在此小报上发表。我当时在向老师指导下,发表在小报上的以诗歌为主。

  近四十年后,又动笔写诗作文,并于2009年我出版了**本诗集《肖像诗选》。敬翔老师闻讯,真心为我高兴,翻箱倒柜找出了当年我主编的《八一八炮声》。上面有我一首诗,后两句是“美帝苏修敢侵犯,亿万铁拳请他尝。”这段往事,勾起了我初学诗歌的情景。那时,没有工具书。就凭向老师讲解的新韵和普通话“平仄”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实际上,从那时起即开始了诗歌之学习之程。

  我要说的,对传统诗歌有许许多多的有心人,给我以帮助与鼓励。我昔日的同事,将军之后徐大雷便是其中值得称颂和纪念之兄长。听说我开始写诗,他面对面给我讲解、探讨几次。并送来他花了心血的《律体诗法》。这对我研究旧体诗词及对偶(对联)起到了相当大的启发作用。今日之小小成绩,大雷兄泉下明白我之坚持,理解我之初衷,应为之高兴。也是我对大雷兄的一种感念吧。

  既然我要写诗,确实要研究一下,起码要有个方向,有个目标。除了大雷兄送来的《律体诗法》,我还找来了《诗品》《诗经》《龙文鞭影》进行比较性探索与研究。对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古诗(古风)也进行了一些探讨。把敬翔老师送来的《现代诗韵表》与平水韵也进行一些对照和研究。

  开卷得益。在研讨探索的过程中,我心菲渐开,逐渐明白了毛泽东主席“诗当然要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这段话的深刻含义。旧体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上也是****的。毛泽东主席的旧体诗词独步中华,大气磅礴。为啥在青年中不主张提倡呢?我以为,旧体诗讲究“平仄”,声韵,写好一首诗其费精力之多不用讳言,其束缚思想,扼杀创新也在题义之中。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就曾说:“三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其艰辛之程度。

  我们先不说“平仄”,只说 “声韵”。现在写旧体诗常用之“平水韵”,是根据唐诗用韵走向,由江北平水(今山西境内平水的地方。相似宋朝乡级建制)。一个叫刘渊的人收集了9500多字而成。归纳成了106韵。(以前多时为206韵)。单是研究此韵,可以说时下绝大多数人无精力,无时间,无必要去耗心费时。我之写诗基本用的是《现代诗韵表》的十三部韵,简单实用,便于查捡。

  如果按我们写旧体诗必以绝律诗来推崇,那就更是难以落笔,更难以推广。七律,必须是八句七字,五律必须是八句五字。从声韵上说,要求: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且两句为一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从文字上说,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原则上工对)。七律诗还有四个标准句型:即:平起平收、称平平脚;平走仄收,称平仄脚;仄起平收,称仄平脚;仄起仄收,称仄仄脚。还有些其它要求,在此不再赘述。事实上在宋以前之唐诗还是较为宽松的,流派也多。特别是像李白、崔颢,陈子昂等唐时诗文革新人物就常以骈文、古风等句式入诗。多为千古绝唱。陈子昂之代表作《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崔颢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等都是万口传诵,千秋佳句。

\

  但律诗绝句等诗歌体裁,演变至唐宋已达于诗歌之顶峰,后人难以超越。七律诗至元明清以下已呈衰落之象。

  毛泽东主席的不提倡,其真实思想在于怕青年人掉入较为老套,极其严密的绝律诗中去,耽误更多更重之使命。

  就现实来讲这种担心是必要的,也是要提防发生的。就我来说,除诗词联文爱好而外,有更多必须要做的事,待人接物、社会活动,调解各方,谋划生计,看书学习,微信电视,天伦之乐,修补遗漏等。如一一认真,还真是忙得不亦乐乎。遂得名为“社会活动家”,因此我要写诗作联必须选择更好的诗法联法形式。我们现在写诗之平仄标准,肯定要以《新华字典》《古代汉语词典》为准。其它不为权威。

  我们写旧体诗,有何目的呢?不外乎,乐趣自享,赠送亲朋好友,留存查读。但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写旧体诗还应影响后代,薪火传承。此为**要务。

  既然提倡新诗,何苦研究旧体诗呢?我以为:这是民族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或缺。鲁迅先生论诗的一段话让我体悟新诗旧体各自优势。他说:“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可惜中国的新诗大概是前一种。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自“五四”运动以来,提倡白话文,进而提倡新诗。截自今日旧体诗还有很大的市场。当然,按严格之绝律诗走下去,不说消亡,其萎缩是必然的。鲁迅先生讲的诗就是要能看能唱(诵),易背易记。

  通常研究诗联后,觉得旧体诗的韵律是独特的,写好了确是能传诵传唱之体裁。

  那么,现在的青少年一代,从小学就开好几门课程,到了初中、高中更是多种学科并行。还要必须的考试,小升初,初升高中,全国高考等等,大学毕业——学士,学士再考硕士,硕士再考博士。每升一步都要考多门学科。据统计,加上边缘学科,现在学科有一百多种类。和唐朝以诗取士,和宋元明清以定式文取士有天壤之别。鉴于此,怎样去传承老祖宗诗联精华呢?这是我们必须研究且绕不开的课题。

  根据我之反复思考,给自己定了目标,明确任务,即:古风新韵,薪火传承。

  古风即古诗,相对唐诗(近体诗)而言更有时间去琢磨,更有喜怒哀乐发挥的空间。

  古诗(古风)不必过分讲究平仄。但其要求朗朗上口,即使唐代人加上了押韵(一韵到底)的概念,其写作也是较为宽松的。其实古风(古诗)写好了,也是非常难的。虽平仄上,押韵上较宽松,但立意要求非常严格。绝律诗立意稍逊,而句式工整,尚有味道可求。古诗(古风)则必须有较高的立意,方能以意境成诗。否则索然无味,成为败诗。古风(古诗)成千古绝唱的不计其数。李白除《将进酒》而外,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亲切婉约,至今传唱不衰。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送旧迎新,千古佳作。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浸润心田,把一场春雨写得出神入化了。

  古诗三百首专门出有小学生版本。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在其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是大多古诗的一贯手法。我探索古诗(古风),不是说它就胜过其它诗体。强调它有其独特的风格以及不拘一格写作特点。便于思路开阔,接近平实。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平民化,接地气。之所以古诗三百**编成小学生读本,必然有其开智启蒙,可诵易记之特别之处。

  当然,我选定古诗主攻方向后,也不排斥绝律诗,乐府诗,诗经的四言诗,还有三、五、七言的诗体等也一并兼容。都是中华诗歌文化的精髓,必然可以海纳百川,同放光芒。我的诗里面有绝律诗之象也就自然而然的事了。我在写诗时,多有联意闪现。定及时抓住,并好好推敲。

  关于对联,吾历来喜欢。1992年我就买了汪少林主编的《中国楹联鉴赏辞典》一书。其中有很大一部份文字专谈楹联作法,楹联写作归纳于三种程式和格局。即工对与不讲平仄和特殊对联的写作程式和格局。我在《四海拾贝》“楹联精选”篇中写有小序,其引原文细作说明,在此不再重述。我的意思是,诗和联在古时也是一样,有多种形式的存在,不是一家独大,尊此去彼,而是共生共存,互相整合,相得益彰。各种体裁都有泰山大河之作,流芳万世而扬中华文化之风的篇章。

  探索与研究了各种诗体,坚定了我兼收并蓄,独立风格的写作路子。自然,有的人看可能不入流。我的挚友奇能对我有评:“人看他,不论青眼白眼,他也浑不计较,只是我行我素。”确也如此,不管人家怎么说,我写我的诗联,结集出我的书。世界名著《马丁·伊登》有一句经典语“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不敢说我意志力多强,但我已然超越自己所处的某些环境。本次《四海拾贝》的实况说明一些问题。80%的求书、购书者皆为青少年。我所说之小有成绩,初有成功就是这一点,薪火传承,后浪推波,仅此而已,别无其它。

  《四海拾贝》在结集初成时,就有文友鉴评。诚然是扬优避拙,但也论点由人发,论据从书来。言之有理,论之有据。没有漫天飞花的一味点赞。白纸黑字,有书为证。书成,首发之后,电话、信息确似飞鸿来往,甚是繁忙。亲近之友,行内之人的赞语,我且不多谈,大多在鉴评会上有文章呈现。现示例一些较为陌生的,不易出言,域外方家,年青一代的心语,说明我努力的方向,已对社会产生了一些影响。

  例一:《四海拾贝》刚送到,我给年青侄儿何钰(28岁,银行职员)送了一本,他就读于西南财大,专业金融。据他妈妈说:平时除了上班,即玩手机。但这次,第二天,他就发了个较长的微信:“阎伯伯,收到您的诗作,特别开心!刚刚翻开大致品读一下,已经十分喜欢。无论是写游记,写朋友,评时事都感觉到一种直率真实潇洒的世界观,充满正能量。诗句有时对仗工整气势磅礴,有时随性飘逸不拘一格。还惊喜的发现一首藏头诗(当然不只一首——笔者)一点没有辞藻的造作,真是大气又真性情,十分喜欢。诗词是中华文化皇冠之上的宝石,阎伯伯在这个领域的造诣非常人能及(夸得有点过了——笔者)。祝伯伯笔耕不辍,百尺竿头,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上次您在朋友圈里写疫情的那首诗也特别好,期待您收录到下一本诗集里。”这本身就是一篇短小的诗评。说明他平时就关注我。我电话给他以谢意,鼓励他走进书本里去,并问他喜欢读诗是吗?他说喜欢读伯伯的诗。证明我的诗体于他所肯定,所钟爱。尔后又有短信飞来:“阎伯伯,我曾经也有文学梦,希望在您的影响下能重新捡起来。”收悉,我心甚慰。一个平时不太读诗的年青人,轰然有悟,点键成篇,移情于诗,定心拾梦。我们写诗成书悦人悦己,还能催人向上,追逐昨日之梦,同行们说说看,还有什么比这还值得高兴之事?

  例二:书到三天后,侄儿李永智(叙龄之侄。一家房地产公司管理人员,30岁左右)。托人索书,我当然欣然交与来人带去。晚上鸿雁飞来:“阎伯伯:您好!今天下午求得您的新作《四海拾贝》即认真拜读。书名《四海拾贝》一语双关,即体现了您四海游历诗作感悟,又谐音“诗海”,与诗集主题相扣。

  在后记中您提到:全书诗文稿“沉淀六年”。通过字里行间的阅读,我们沿着您六年的四海游迹,畅快悠游,彼时彼景,感悟心得扑面而来。

  书中诗文令我感受至深的是您谦虚豁达的大家风范和传统文化的虔诚之心,向您学习!拱手致敬!”

  我不知道此侄平时是否爱好诗词,但从他的激动之情及来文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并有一定文学功底之年青人。下午得书,晚上飞鸿,兴奋感悟,一吐为快。怎不叫人也兴奋,也激动呀!还有什么比启发青年人向文学殿堂仰望并动心登入还高兴,还欣慰的事呢?

\

  例三:前些天,吕礼教授的同事,微信名:半江烟雨托他转来一首诗,并写了跋。诗曰:

  “云游四海多精彩,勇闯天涯乐开怀。

  问君珠玑何处觅,诗出大树乃奇才。

  跋曰:

  有幸品读阎先生佳作《四海拾贝》,其内涵丰富,真情洋溢,令人感动。透过诗篇仿佛“百科全书”般闪着金光的阎先生就站在我面前。(神化啦!——笔者)。他带领我去云游四海八方,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娓娓道来。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广博的知识积累。他的文字既有磅礴大气的风采,又有灵秀隽永的细腻。读他的文字简直就是一场通透的享受。

  感谢阎先生如此佳作!虽未见其人,已仰慕至极!如有幸拜识先生还请多多赐教。

  半江烟雨

  2020年6月7日”

  一个素不相识的读者(应是诗歌文联爱家),如此认真来信抒发心中之兴奋,实不多见。应是真情实感之反映。不是他夸我而高兴,而是有人在认真研读我的书,是在传递,在影响他周围的人我感到高兴。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魅力!

  例四:还有高兴的吗?还有!特别值得一提是几位厨师,菜炒得好,厨艺上乘。工作之累,可想而知。早上手机响铃,那头,大声呼喊:“额爸(儿),我在读您的书,我上过高中一年级,读得懂的。感谢了!”语言之朴实,心情之激动不用说了。晚上,又一厨师发来信息:“阎叔叔好!感谢您赠送名著,(名著不名著,由他说了算——笔者)。非常喜欢”。当然还有祝福之语。这些名厨平日里忙得一塌糊涂,那有读书之念,但此次他们肯定是要翻一翻的。这是什么力量,这是古风新韵的力量,这是知识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他们要变换一下原来的“我”,他们要读一读书了。

  还有历来就是写诗读诗的兄弟。由于角色变化不写诗,不太看诗了。一心一意闯自己的事业。拿到书后,终于抽了点时间,短暂留心于其间。他说:“选择性的读了几篇您写的诗,联和游记,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大树兄的豪气情怀。你那清新脱俗的文笔,令人为之振奋!好久没有读到这样的诗了!”此兄能静得下来读一读诗文确也不易!有那“为之振奋”,方有细读之可能,方有肺腑之语!真是要谢谢他了!祝贺他了!

  本书《四海拾贝》面世后,我原来的老领导、恩师、老同学都或多或少有所震动,纷纷予以点赞,不时还有诗词发来,确实使我感动万分。使我真正认识到旧体诗一旦有了思想有了灵魂是可以穿越时空,焕发精神的,是老中青皆可接受的。如此,薪火传承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实际上本书除了古风(古诗),我还尝试了新诗。以《诵诗心语篇》自成一章。还有文和题记等。泰山不拒尘土而成其高,大海不拒涓流而有其深。一切文学体裁能独立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只有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的名句是呼唤我们大好光景,要去写大块文章。也是诗人发自内心去拥抱大自然,不断写出好的诗章。给我们揭示了怎样抓住好时光,去写好文章。这就是一个观察、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古人写诗作文之精神境界。

  这种精神,李白把它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诗仙,在游黄鹤楼时定是名楼名人,名篇名句。他却细细观察,猛见催颢题黄鹤楼之诗。即低吟“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里也展示了两个问题,即李白的观察学习精神与尊重诗者的品德。李白后来真的仿《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之所以为诗仙,他的这种见贤思齐,求真取善的品质也是成就他的重要原因。我们现代人写诗作文在古人身上学些什么,是否值得三省吾身呢?

  这几个月来,我时时也在躬身自省:小成绩靠什么?创造更好成绩靠什么?我认为有三点值得记取:

  首先,向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求索宝贵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并坚定走自己的路。把所学知识放到实践中去。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诗作文坚持有感而发,不做无感而发的文章。我原来有个微信群,作诗的很有几个,天天有诗,其立意,出句肯定很随意。我和了一首诗,已收在书里。其中两句:“无病不可长呻吟,有感方能放新歌。”诗只有感而发才可动笔,方能写出好诗。我有个歌唱家小妹,一次带了歌词作者上山庄来。见面词作者即展示他的诗歌才能,他说兴趣来的时候一天写十多首歌词,一般每天也可写几首。我当然自愧不如,连连拱手,口称佩服、佩服。歌唱家小妹拿出我写的歌诗,她演唱和藏族小伙子演唱的《老峨山》及《蒙山情》放了一遍,并说这两首歌在本地县级、市级电视台经常播放。歌词作者沉默一会,问道:阎兄每天能写几首?我愧答,几年了就十余首吧!他会心一笑,我也点头苦笑。我心想:歌词生命力何在?有的诗友还给我说同一命题可写几十首不同风格的诗。我甘拜下风,只能望其项背。意义呢?有意义吗?我认为像这样只为炫耀自己多产而不考虑诗歌之社会意义,作无病之呻吟,这是一种极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写诗作文,除有感而发外,意境高低决定诗文之优劣。这是我必须要坚持的写作信念和原则。

  第二,绝不写苦涩蒙胧之诗。我写诗作文都先发给诗友看。诗友们觉得可,我再发群。如有不妥之处,则反复改动,直至我与诗友都基本满意后再发。我的旅游诗先发给旅游群或同游伙伴,他们读得懂,觉得可以,我才发到诗友们之群里。前几天我又读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又有新的收获。《长恨歌》是叙事爱情长诗,通篇840字,只用了一个典。通俗易诵,跌宕回环。可谓千秋不朽之作。据传,白居易写诗,先给邻里看,再征求父老乡亲之意见,修改至父老乡亲及朋友都能诵能歌方肯罢休。他能有“诗王”、“诗魔”之称,能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传世之作长响于天地就毫不奇怪了。我的一些做法在向先贤学步,虽差之万里,但永不停步。

  第三,时代在进步,世界在发展。我们写诗作文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写出时代需要的作品。特别是年青一代,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老老实实向他们学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年青一代的知识远远超越我们这一代人。当然,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教训,苦难历程也是他们年青人应该学习吸取的,也是他们的宝贵财富。处于新老交替,新旧夹杂的当下,首要的是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光大笔耕不辍。不论长诗短赋,新诗旧体都应共生共长。绝不能走扬新弃旧,厚古薄今两个极端。谁好谁拙,让读者鉴评。“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摘自《安徒生童话》)。也就是我们说的是金子到处都要发光。好的诗歌,好的文章,好的楹联,什么时候都会得到赞美颂扬。让中华文化之所有文学形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都得到发扬光大。

  既然已经爱上了文学艺术,既然已经爱上了诗词,就让我拥抱它,深深地浸润它,让它在我心底里生根、开花、结果,我笃定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传承与创新的亘古守候者!

                   (2020年6月18日于邛崃庄斋陋室初稿)

中国生活报道

上一篇:炒股软件到底靠谱吗?河北源达投顾告诉你

标签